说起来,非洲那俩经济落后的邻国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,在1998年干了件让人直呼离谱的事——两国爆发了一场战争。可这场冲突的作战方式简直荒诞离奇,让前线记者都大跌眼镜,甚至被联合国拎出来当成了现代战争的典型反面案例,妥妥成了国际军事史上的“奇葩教材”。
话说回来,两国到底为啥打起来的?这场仗又犯了哪些离谱的错?
追溯历史,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这片土地原本同属一个版图。到了十九世纪后期,情况发生了变化,意大利和英国这两个殖民势力的干预打破了原有的格局,正是在它们的占领下,这片土地被分割成了如今的两个国家。
二战结束后,曾殖民统治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在二战中战败投降,埃塞俄比亚成功挣脱殖民枷锁宣告独立。然而紧邻的厄立特里亚地区却仍是另一番景象,该地区并未跟随埃塞俄比亚一同获得独立,仍处于英国军事管制之下。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印度挣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独立后,英国在该地区精心构建的殖民体系彻底没了根基。如此一来,厄立特里亚的归属问题被提到联合国议程上,最终在国际社会的协调下,被划归给埃塞俄比亚管辖。
不过英国人按照老一套的分而治之的做事逻辑,在厄立特里亚内部捣鼓出大批亲英的人,还埋下“厄立特里亚独立解放组织”这么个隐患。
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,厄立特里亚独立解放组织接连发起多次独立抗争。这场拉锯战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,埃塞俄比亚国内经济被战争拖得濒临崩溃,被迫无奈做出妥协,同意厄立特里亚独立,这场漫长的独立纷争最终迎来转折。
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之间的战争,跟咱们平常理解的民族战争可不一样。这俩国家都还没完成民族意识的觉醒,这场战争,说白了更像是一场资源争夺的混战。为啥这么说?一般民族战争多少带着点民族意识驱动的味,可在这事上,核心矛盾更偏向于对资源的争夺,啥样的资源?自然是那些能带来实际利益的关键资源呗。所以,别拿传统民族战争的眼光看这事,本质上它就是一场奔着资源去的较量。
别看厄立特里亚国土面积仅12万平方公里,人口约600万,可它却夺走了埃塞俄比亚的唯一出海口。就因为这个国家的存在,埃塞俄比亚直接失去出海口沦为内陆国。
出海口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用多说。埃塞俄比亚国内石油储量相当可观,可麻烦的是没有出海口,这么多石油资源根本没法变成真金白银的经济效益。为了国家发展,两国之间的冲突几乎难以避免。
话说这场战争到底是咋打的?它又为啥会被称作现代战争史里最荒唐的战争?
两国冲突的第一把火在边境的巴德梅地区点燃。1998年5月12日,厄立特里亚军队突然对巴德梅地区的埃军防线发动进攻,防线被撕开缺口,双方军队随即展开激烈的枪炮对战。
5月14日,埃塞俄比亚军队调集了上万兵力,朝着刚拿下这片区域、脚跟还没站稳的厄立特里亚军队发起攻击,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。
埃塞俄比亚军队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,远远超过厄立特里亚军队。可尴尬的是,双方的装备水平都跟不上,都没足够的技术装备去突破对方防线。两边就这么摆开阵势死磕,谁都没法打破僵局,战争硬生生陷入了僵持状态,人数碾压却卡在装备短板上,这局面着实让人唏嘘。
为了突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,埃塞俄比亚从前苏联地区采购了大批坦克装甲车,让人咋舌的是,其中甚至包括T40这种二战时期就已老旧过时的坦克。
可对于压根没啥工业底子的厄立特里亚来讲,这类装备已经够用了。一时间里,战场上眼看就要出现一边倒的态势,埃塞俄比亚似乎要占上风了。
不过厄立特里亚为了对付敌方坦克部队,竟祭出了一战时期的经典战术——堑壕战。在巴德梅的已控制区域,他们挖了密密麻麻的堑壕,还精心布置了铁丝网。
在场的战地记者看了这一幕都忍不住苦笑。要知道,这都已经是1998年了,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时期整整过去了七十多年。这些年世界军事发展简直翻天覆地,连海湾战争都打完好些年了。这场景放在这,简直像是穿越了!
不过这还不是最让观察者们嗤笑的点。正当众人都以为这场荒诞战争总算要画上句号时,埃塞俄比亚又搞出了一场闹剧。
说起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,当年埃塞俄比亚空军的战斗力那叫一个拉胯,飞行员个个都是作战经验匮乏的新手。谁能想到,战斗打响后,空军居然闹了个天大的乌龙,把炮火对准了自家的坦克阵地。这一顿误击下来,数十辆坦克瞬间被摧毁,差不多把自家一半的地面力量都给搭进去了,这操作简直让人目瞪口呆。
就在这时,埃塞俄比亚前线突然传来警报,厄立特里亚军队眼看就要发起大规模进攻。埃塞俄比亚军队见状也没闲着,立刻开始挖堑壕布防,而且照着对方的法子来,一点不含糊。
俩国家把一场攻防战硬生生搞成了堑壕对峙局面,双方围绕巴德梅地区挖出长达五十公里的堑壕,各自躲在自家的堑壕工事里对峙,就是不出来正面交锋。
大家都清楚,堑壕战是战场上最没效率却最容易死人的打法。眼瞅着到了1999年,双方不断增兵,这场仗已经折损了十多万人。可残酷的是,任凭双方死磕到底,谁都没能往前推进一步,对方的防线就跟铁壁似的压根啃不动。
到了2000年的时候,联合国才不得不介入这场纷争,对双方实施了武器禁运,还派出维和部队进驻巴德梅地区。
多年战火把两国原本就不厚实的家底几乎耗空,实在打不动了。好在联合国从中调停,双方最终在埃及坐下来,签了那份停战协议。
这场战争可不单单是让十来万人丢了性命,更有几十万老百姓流离失所,连个安稳的家都没了。现在咱们回过头来好好琢磨琢磨这场战争,到底能从中总结出哪些教训?未来又该怎么做,才能躲开这样的战争悲剧?
之前咱们聊过,埃厄战争说白了就是一场抢生存资源的冲突,其爆发的根源说到底还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留下的遗留祸端。
稍微对英国有点了解的人都清楚,英国面对那些已独立的殖民地,总会耍这么一招:通过刻意制造资源分配的不公平,在殖民地内部点起冲突的火苗。而英国这么做的目的很直接,就是想靠这招维持英联邦的架构稳定。说白了,这种操作就是利用资源分配不均当引子,挑起殖民地内战,进而实现自己稳定英联邦体系的企图。
在印度脱离殖民统治前,英国就给这片土地埋下了印巴分治的隐患。最终两国因分治爆发激烈冲突,竟有五十万人在血腥的种族屠杀中丧生,这一惨剧堪称殖民主义留下的血泪教训。无独有偶,类似的人为割裂事件还发生在中东。伊拉克和科威特本属同一区域,却因英国的殖民操作被强行拆分为两个国家。这一不合理的划分让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拉克失去了重要出海口,地缘战略优势大幅受损,最终成为伊拉克战争爆发的重要导火索。从南亚到中东,再看非洲的埃厄两国矛盾,不难发现这些冲突背后都有殖民时代权力划分的影子。英国等殖民列强当年为了自身利益随意重塑地区版图,却给这些国家留下了难以调和的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,其造成的历史遗毒至今仍在部分地区引发持续动荡,这种充满争议的殖民统治后果值得后人深刻反思。
说白了,埃厄战争的根子就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留下的烂摊子。当年西方列强搞殖民那套,在这片土地上随意划界、摆弄局势,给当地埋下了一堆解不开的疙瘩。这些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破事,就像一颗没爆的雷,早晚得闹出动静来。如今这场战争,就是当年殖民统治埋下的雷炸了,把历史遗留的矛盾全给炸出来了。
每个国家要想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各种资源,而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统治别的国家和地区,总会在资源上动歪心思。就拿中东地区来说,本来就有复杂的宗教矛盾和种族问题,再加上帝国主义对资源的觊觎,局势就一步步朝着战争的极端方向滑落。这也是联合国把相关情况当作反面典型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