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0万两白银买来的“亚洲第一巨舰”,最后却在海底静卧了百年,你敢信?2017年,山东威海,一支探测队终于确认了定远舰的沉没地点。可在2019年打捞时,专家却只摸到了点弹壳、子弹和玻璃碎片。堂堂国之重器,竟不剩几块像样的遗物?这“消失”的定远舰,背后到底藏着怎样不堪回首的旧账和隐痛?到底发生了什么,让后人一次次红了眼眶?今天,一起揭开这个被海水掩埋的中国记忆。
有人说,定远舰是中国近代海军的一面旗帜;有人却说,它只是“光绪年间一场彻底失败的象征”。一边是国人心中的骄傲,一边却是外人眼里的笑柄。为什么耗费巨资、号称亚洲第一的钢铁巨舰沦落成深海“破铜烂铁”?有人怪装备落后,有人说军人不力,还有人指责晚清腐败……可事实果真如此简单?定远舰究竟是怎么倒下的?打捞到底捞出了什么?答案扑朔迷离,只能继续往下看。
时间拨回1880年,清政府牙一咬,从德国定制了定远舰和镇远舰。定远舰排水量7670吨,长近百米,主炮305毫米,辅炮十数门,还有两艘鱼雷快艇。彼时,不少中国人头一次真切认识了什么叫现代军舰。这俩“铁甲巨兽”让出海的渔民都离得远远的,怕碰了霉头。可大伙没想到,花140多万两白银换来的“定远”,用得还没捧暖乎,就被甲午海战彻底拖进了泥潭。一时间,坊间议论纷纷,有人心痛如绞,有人冷嘲热讽。
甲午战争爆发,北洋水师自诩有定远、镇远撑场面,信心十足。结果呢?鸭绿江口一战,五个多小时打下来,北洋舰队“打残”、“打沉”,损失惨重。丁汝昌、邓世昌和林永升等将领,以身殉舰,成为民族悲情的注脚。可战败后的中国,却意外地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。有人把失败怪在装备不如日本,有人把锅甩给腐败官僚,还有不少人怀疑北洋水师将领通敌误国。表面上风波稍息,暗地里各路唇枪舌剑,北洋英魂被骂得体无完肤。
故事到这儿,来了个大反转。你以为定远舰只是打沉后静静躺在海里?错!日军不仅靠偷袭打残了定远,还从船上拆铜挖铁,能抠啥挖啥,整整3年把船刮得只剩铁壳,连船员的尸骸、装备、零件也一并拉回了日本,盖成了“定远馆”。更离谱的是,日本人还以“北洋水师怨灵作祟”为由,神话了这段历史。难怪专家打捞时红了眼——百年沧海,英雄了无遗骨,荣耀和耻辱只剩冰冷的弹壳和残铁。
甲午败局后,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。定远、镇远自爆拒绝资敌,丁汝昌服鸦片自尽。你以为故事结束了?其实大危机才开始。北洋水师不是单凭一场战役败北的,而是整个国家制度、管理、士气全线败退。日军占据了威海,再三劝降被拒后,丁汝昌自杀。可没等祭奠完这位抗日英雄,他的名号反倒成了后人争夺的筹码:有人借他之名投降签降约,令一代英雄一时“骂名满天飞”。各方分歧越来越深,谁都说自己对,没有真实的反思,和解希望渺茫。
老百姓常说:“大船也能漏,精钢也怕锈。”定远舰的沉没不是艇不行,是人心散了。可有些人偏要把锅甩给“命不好”。说定远舰“注定只能是历史的泡影”,听着好像合情合理,实际上是自己打了个安慰剂。大炮不响不能怪铁匠,百亿资产换来打水漂,根结却不是船的问题,而是“中国近代化”路上的一地鸡毛。有人吹定远舰建得多好,却不提北洋军人的血汗和牺牲叫人如何还债?当年的钱花哪儿去了,船又去了哪,英雄又怎么样了?别光说壮举,不提背后的人祸,光会歌颂有啥用?
现在不少人对海军历史两个极端:一边说中国百年雄师早已涅槃重生,一边又戴着有色眼镜数落北洋水师全是窝囊废。你怎么看?是该把定远舰、北洋将士当作“民族耻辱”的符号,还是铭刻为“血泪奋进”的警钟?你会怎么教育下一代看待这段历史——学着悲愤,还是努力前行?定远舰背后的“中国式失败”,到底都是谁的责任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,让这场百年前的争辩有个真正的当代答案。
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