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能源汽车的如火如荼发展,已经不是新闻了。可谁能想到,背后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悄然“踩下油门”,驶向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。根据预测,到2025年,全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82万吨,而再过三年,这个数字将猛增至400万吨!乍一看,这场“退役潮”似乎是一场危机,但仔细一瞧,却暗藏着2800亿元的市场蛋糕。风声鹤唳,短短五个月新增1.86万家电池回收企业,抢生意的热情不亚于某平台主播内卷流量。只是,这二十万家企业能跑多久,又能跑多远呢?
动力电池退役量巨增,听上去是一场“环保硬仗”,实际却是一场技术与商业逻辑的较量。目前,电池回收的主流路径有两个: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。你可以理解为,这些老电池先体检,然后根据“身体状况”决定下一步的命运。如果电池储能性能还凑合,就可以继续“余热发电”,被派去给太阳能路灯、通信基站打工。要是实在不行了,就直接拆解回收里头的贵金属资源,比如锂、镍和钴,毕竟这些东西的“身价”比电池本身还高。
关键问题是,处理成本和资源价值的平衡玩不好,企业就很容易亏到怀疑人生。业内人士透露,回收企业为了吃下这个蛋糕,各种技术路线层出不穷:富含高价金属的电池多用湿法冶金速战速决,而磷酸铁锂电池优先考虑梯次利用来撑长生命周期。这其中的复杂程度,堪比给每块电池都量身定制了一条商业计划书。如果真能做成,环境效益可观,每回收一千瓦时还能附带几美元的生态价值——看来这块领域,不只是赚钱,还是在拯救地球。
当然,有技术没玩法是白搭。从行业玩家来看,动力电池回收的戏码基本分为“三路豪杰”:电池生产商、专业回收企业和汽车制造商。头号选手宁德时代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布局,通过旗下邦普循环,业务已经从“新生儿电池”拓展到了“老年电池再就业”,还搭建了全球最大的回收网络。第三方企业,比如格林美和金晟新能源,则以技术创新和区域布局见长,搞研发、建实验室、抢市场忙得不亦乐乎。汽车厂商代表比亚迪则凭借自己的渠道和终端网络,将电池生产回收整个链条打包成了闭环循环。不过,三方都有各自的烦恼:宁德时代强供应链弱渠道,格林美在回收渠道上还得看大哥脸色,比亚迪虽掌握回收资源,但技术根基和政策合规仍需发力。
更扎心的问题还得归咎于“价格杀猪”。别看某些电池金属回收价曾一度高达天价,现在跌得让人对着图表怀疑人生。回收渠道还高度分散,正规渠道仅占25%,绝大部分流向了非合规企业。这些“小作坊”靠低成本玩低价,反而逼得玩家中的优等生喘不过气,导致市场失衡,现阶段还出现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—这场竞争,颇有一种“内卷越深,资源越短”的窘境。
解决办法呢?说起来,政策和市场的“双剑合璧”似乎是唯一出路。政策这边,要求锂回收率至少90%,不符合环保标准的直接退场。市场这边,逐渐从单打独斗转型为联盟协同,材料商、车企、专业回收企业联手建闭环,力求“退役即再生”,以实现经济与生态两开花。同时强调电池从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回收,这样整个循环体系才能跑得溜。
人们常说,新能源车是未来,但动力电池的回收能不能撑住这片蓝天?千亿级产业背后,拼的可不仅仅是技术,更是模式和格局的博弈。推动资源循环与产业闭环,凭基建、靠协同、依政策,未来的这盘棋能否下好,你怎么看?
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