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俄乌冲突持续升级,外界普遍担忧若西方停止援助,乌克兰恐将名存实亡。但更令人意外的是,在欧洲多国进入选举周期的这两年间,整个欧洲大陆正深陷治理困境——政府效率持续走低、民意支持四分五裂、政策执行举步维艰。从英国伦敦到波兰华沙,从法国巴黎到德国柏林,频繁的政治洗牌不仅未能解决问题,反而让欧洲社会滑向全面失序的深渊,甚至有人戏称乌克兰的国祚可能比欧盟还要长久。
以法国为例,马克龙政府近期迎来了两年内的第五位总理。前任总理贝鲁因财政紧缩方案遭议会否决黯然下台,新上任的勒科尔尼尚未坐稳位置,就遭遇全国性罢工浪潮。这场政治地震暴露出法国社会的深层裂痕: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支持率飙升至40%,而传统政客推行的改革方案在街头抗议和议会角力中接连碰壁。
展开剩余69%海峡对岸的英国同样深陷泥潭。执政党工党的支持率从鼎盛时期的40%骤降至20%,而打着反移民旗号的极右翼改革党却异军突起,斩获30%的民意支持。在经济疲软与移民危机的双重夹击下,伦敦街头11万人的反移民示威活动中,连马斯克等国际名人的介入都成了激化社会对立的催化剂。
德国政局同样风雨飘摇。带有极右翼色彩的选择党支持率节节攀升,而传统大党基民盟和社民党却在能源转型政策上内斗不休。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政策相互掣肘的左右互搏戏码频频上演。
当前欧洲的政治乱象实则是多重危机叠加的结果。2015年难民危机、疫情应对失当、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通胀危机,以及绿色转型带来的产业阵痛,这些难题交织成一张任何政府都难以破解的巨网。各国执政党在短期民意和长远规划间进退维谷,政策朝令夕改、执政伙伴分道扬镳已成家常便饭。
无论是法国内阁走马灯般更迭,英国政党支持率大起大落,还是德国执政联盟内耗不断,这些现象都让政府无能的印象在民众心中不断加深。在此过程中,执政者的权威和公信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蚀殆尽。用学界的话说,这才是真正困扰欧洲的体制性顽疾。
雪上加霜的是,欧盟内部的南北差距和东西分歧非但没有因疫情救助基金而弥合,反而在产业竞争、能源安全等议题上愈演愈烈。德国等工业强国陷入技术性衰退,法国国债突破GDP的112%,南欧国家青年失业率仍维持在20%的高位。虽然近期通胀有所回落,但持续数年的物价飞涨已严重削弱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,底层民众则更加依赖政府救济度日。
在高福利制度遭遇人口老龄化和移民压力的双重冲击下,罢工抗议此起彼伏。法国此起彼伏的反改革示威,德国铁路工会旷日持久的劳资谈判,都是这一困局的生动写照。这些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巨大政治风险,使得政策僵局成为各国政府的无奈选择。
欧洲当前的困境并非突发性危机,而是一场缓慢却难以逆转的治理能力退化。欧盟机构提出的《欧洲未来论坛》等改革倡议进展迟缓,共同防务体系和能源联盟仍停留在蓝图阶段,而扩员计划也因内部改革停滞失去吸引力。当政客们无力回应民众基本诉求,当各国重回零和博弈的老路,欧洲一体化数十年来赖以维系的根基,终将土崩瓦解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